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热点  >  正文

不正常的“异口同声” 为何受到周总理的批评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鲁闻恋(胡华智荐)  时间:2018-02-23 10:08:00  阅读:
       “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出任何决策。”这是管理界流行的一句话。
       有一个故事,就是这句话的有力诠释。
       清初的尹文达公,是一位封疆大吏,先后在云南、贵州任总督,并三督川陕,四督江南。他每遇重大问题,不是急于决策,而是广泛征求意见。他常对下属说一句话:“我提出意见,大家来驳我。我作解释,你们再驳,只到万无可驳时而后实行,万不可因为是我说的而有所因循。”因为这个缘故,尹文达公所行各事,很少有失败的。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想不到的事;再谨慎的人,也会有疏漏的时候。只有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智慧,吸纳群众的意见,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使不完全的意见趋于完善,错误的意见得到修正。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在民主生活会上所说的,要把不同意见当“好声音”,尽量吸收到民主决策中来。
       彭真同志生前常说,决定问题,要“八面树敌”, 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不但要看好的、有利的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从反面考虑,看到不利的方面。这种决策艺术很有道理。“八面树敌”,就是让人提不同意见,也就像陈云说的,“假设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来批驳”,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减少失误,使决策趋于完善、臻于科学。
       现在,一些机关和领导常感叹“听不到意见”了,问题不少但意见不多。一些单位和部门决策往往“一致通过”,领导开口一呼百应。这种“异口同声”的情况,其实是不正常的。周总理曾对此现象提出批评。他说:“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我不喜欢你们一来就同意我的意见,那还要讨论作什么?你们要提不同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
       听不到意见,不等于没有意见。在个别单位,有的不同意见被“过滤”了,有的不同看法被“统一”了,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议论纷纷。还有的领导搞“一言堂”,不爱听不同意见,或者听了也不当回事。时间长了,有许多意见就“隐身”了。听不到“好声音”,许多真知灼见被埋没,这对科学决策,是个很大的损失;对于正确决策,不是什么好事情。 
       “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那些没有一点杂音的“异口同声”,值得警惕和注意。就像一只航行的船只,如果所有的人都站到一边,船就会有倾覆的危险。多一种不同意见,就多一个备选方案;多一个对立面,就少一分片面和失误。广开言路,广纳善言,驳之再驳,然后施行,才会离错误越远,离真理越近。
 

收藏】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