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蓝色心迹  >  读书体会  >  正文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唐浩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浩博  时间:2016-03-02 12:09:00  阅读:
       每次拜读总能让人体会到心灵深处的颤抖。但已经好久没敢再打开它的扉页了,感动太奢侈,我们都必须在平淡的生活中,平凡的世界里驻足!
       1975年2、3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平凡的世界》就这样拉开了它的帷幕,田家圪崂和金家弯的故事也随之开始了。我不得不承认《平凡》带给我的是一次心灵深处的洗礼,黄土高原农村、城镇的生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而平凡,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一番之后又落于平凡。
       整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少平这个角色,他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读书人,他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刻苦学习,到工作之后的吃苦耐劳,无一不让人感动。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与苦难的斗争中,每次,他都占据了主动,最终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独特的认识。我最欣赏他的也正是他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是的,他把工作不止看作谋生,即使在矿井工作也都变得别有乐趣,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坚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经历了多少苦难才能产生认识啊!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生活也将属于那些热爱劳动的人。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孙少平正是这类人,他在劳动中逐渐成长,他也深爱着这种充实的劳动。
       每一件事情都有起因,孙少平之所以对苦难对劳动有如此深邃的理解离不开他的成长环境。像他这样十七、八岁的后生一顿饭只有一份丙菜,两个黑面馍馍,高考落榜去黄原揽工,一路上吃进了苦头,用劳动创造财富于他而言当然无比自豪。
       我们的少平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改革初期一个愿意走出去的人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他做出如此选择,少平就是这样的人。他热爱读书,高中时期喜欢读报,因此认识了田晓霞。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
       认识了晓霞,让两个追梦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期待,孙少平正是这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的人,敢于勇敢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幸与不幸。晓霞就像降临在他身边的天使,在他暗淡的生活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然而古塔山之约并没有实现,亲爱的晓霞用自己生命交出了一份对工作无比热爱的答卷,一切都来的如此仓促。
       一开始我并不愿意相信晓霞死了,甚至幻想着路遥爷爷笔下的洪水并不是如此的冷漠,故事的最后她一定是被某个人救走,就像她就那小女孩那样。然而我错了,这个天使再也没能出现。每每看到晓霞的死,我都忍不住会泪流满面。现实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与完满的爱情相统一,非要和他作对呢?
       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无不让人惋惜。那么好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短的二十几年。
       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得坚强的继续活着,时间终会冲淡心里那块疤,就像少平最终习惯了自己脸上那到疤痕一样,回忆两个字会封存一切东西。后来,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了。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在我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平凡世界的种子早就洒在了亲爱的黄土高原,微薄的生命不能与命运抗衡,悲惨的结局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太多装饰,简单,真实阐述了这个小小的世界,思绪胡乱飞舞着,为所有不幸的人默默祈祷,人生路漫漫,平凡之路始终充满了坎坷与心酸。
 

收藏】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